新闻中心

行高原走基层,献青春为民生 —— 援青工作系列日记(一)

王杰书所在医院住院部内景

 

    时间如梭,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青海已有三周了,走到大街上映入眼帘的每一个场景都显得那么陌生,不一样的街道、不一样的饮食、不一样的穿着,不一样的方言-------,所有这一切对自己都是一个挑战。说心里话初到高原,无论工作还是生活,困难肯定是有的,但是我想既然选择了这份光荣的使命,我就有信心把它完成好。
    这次援青任务我们滨州共派出了6位同志,分别来自卫生、教育、旅游等不同的行业,出发前各级领导给与我们莫大的鼓励和关心,大家心里都非常感激,信心满满,在此深表感谢。按照组织安排,大家与7月25日正式启程,全省35位同志先到济南集合,然后一起乘飞机到达西宁,因为大家之前在一起参加过培训,见面后相互打着招呼,有说有笑,脸上显得都很平静,就像这是一次短暂旅行,但人都是有感情的,在飞机即将起飞的那一刻,我的心里立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,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、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同事、离开了挚爱的亲朋好友,一想到这一切,我的眼眶湿润了。回头看看别人,此时此刻笑容在每个人的脸上消失了,大家静静坐着,心里想着属于自己的故事。
    好在一路平安,到达西宁曹家堡机场已经是当夜十一点了,海拔一下升到了2000米以上,外面的温度也降到了10度左右,这里离家乡已经四千里之外了,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,由于已经是深夜每个人的脸上带着倦意,大家按部就班的下了飞机,当地领导正在机场门口欢迎大家,并给每个人献上了雪白的哈达,此时此刻大家的心里感到暖暖的,当地领导的热情也冲淡了想家的念头。当晚我们顺利入住西宁市的一家宾馆,接下来一周,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援青战友们在西宁参加了岗前培训,还参观了山东援建的几个项目及藏族文化博物馆,培训内容重点是青海省经济发展情况及民族宗教、人文、历史介绍,通过认真学习了解到青海省位于祖国西部,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,被誉为“千山之宗、万水支援”,素有“中华水塔、江水之源”之称,是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的发源地。地域辽阔,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,青海省气候属典型大陆性气候,干燥少雨,寒冷多风,缺氧,日照时间长。青海多民族聚居,共有54个民族,其中以藏族、回族、土族、蒙古族、撒拉族和汉族居多。青海省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——青海湖,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,自然资源丰富。
    8月1日分别到达各自的援助单位,滨州对口帮扶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,祁连县地域辽阔,面积比我们滨州市还大,人口稀少,全县大约5万人口,在县城聚居的大约2万人,其余人为放牧为生的牧民。我个人被分配到祁连县人民医院,初到祁连,我深深的被当地美丽的自然风景所吸引,禁不住感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,但是比美景更让我感动是医院领导及同事们的热情与微笑,马院长提前给我安排好了住房,房子宽敞明亮,干干净净,床单、被褥、毛巾等生活日用品一应俱全,我感觉就像搬到了一个新家一样,心里的陌生感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,每个人就像我的亲朋好友,在这一刻起,我就在心里默默给自己鼓劲,我一定要干好我的本职工作,为祁连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。祁连县人民医院属属二级甲等医院,医院规模不大,一栋门诊楼,一栋病房楼,医院干干净净,显得平静而又温馨,医院职工大约130余人,开放床位120张,通过下科室走访、查房、与职工谈话等方式,边学习边调研,掌握了医院第一手的资料,对医院的现状有了大体的了解,医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人、缺技术;另外临床各科室发展不均衡,优势科室不明显;住院楼基础设施落后,不能满足当前医院发展的需要。发现了问题,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,这也是我们援青帮扶的主要目的。
    我在祁连的生活目前还处于磨合期,等相互了解之后,就要开展实质性工作了,我为此也做好充分准备,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工作,将心比心,拿出自己的满腔热血来回报祁连的父老乡亲,一次青海行,一生青海情,这句话就是对援青工作最好的诠释。(王杰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