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某,女,66岁,因心悸、乏力2年,加重3月入院。2018年6月26日在我院行Holter示:1.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;2.偶发室性早搏(最快心率72次/分,最慢心率28次/分,平均心率48次/分)。
患者近3个月来自觉心悸时心率较前明显增快,多于夜间睡眠中发作。入院后次日行Holter示:1.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;2.阵发性房颤,房颤转复时可见长RR间期及交接区逸搏心搏;3.房性早搏;4.偶发室性早搏(最快心率93次/分,最慢心率33次/分,平均心率80次/分)。
王文英主任团队术前充分讨论,全面评估患者病情,根据患者两次Holter检查结果,该患者存在症状性心动过缓的窦房结功能异常,属于起搏器植入I类适应证;近期来出现的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符合慢-快综合征表现,所以仍支持首选起搏器治疗。
一般起搏器心室电极的植入部位常规为右室心尖部或间隔部,但均不是通过传导系统下传激动,因而人为造成了心室收缩不同步,导致有害的血流动力学效应,包括较高的房颤发生率、心力衰竭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。左束支起搏作为符合生理的心室起搏部位,可以避免传统起搏方式导致的各心腔不同步,减少起搏器相关心力衰竭等不良临床事件,此外,植入双腔起搏器的窦房结病变患者由于存在心室起搏的潜在需要,未来仍是左束支起搏的适应者,最终决定对该患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。
生理性起搏一直是心脏起搏学者追求的方向。希氏-浦肯野系统起搏(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)通过电激动沿正常传导系统下传,保持了相对正常的电和机械同步性,是目前公认的生理性起搏方式。左束支区域起搏,是目前阶段更具有可行性的起搏方式,其继承了希氏束起搏生理性起搏的优点,同时相较 HBP 拥有适应人群更为广泛,手术成功率高,夺获阈值低且稳定,避免了心房过感知、心房夺获等优势。
此次我院开展的左束支起搏为滨州市级医院首例,此项技术的开展可以有效减少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,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,同时标志着我院在起搏器植入领域再上新台阶!